新闻动态
永远不要小看一个不留退路的人
“人情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。”
大部分的情况下,我们都会留回旋的余地,避免把自己,或者对方逼到绝路去。
很多事情,我们还会做多种方案,进退都是可以的,意外的情况,都在考虑范围。
但是有一种人,在某些情况下,却退路都没有。
斩断了退路,就意味着只有前路,似乎是野蛮了一些,但不容小看。
图片
01
秦朝末年,天下大乱,厉害的人都站出来,争夺天下。
韩信带兵,奋力前行,在井陉口遇到了赵军。
赵军的大将陈馀,派兵堵住井陉口,又派兵堵住韩信一行的运粮和救援通道。
韩信前后被夹击,动弹不得,明显处于弱势。
面对困境,韩信把士兵带到绵蔓河,并且背靠河水,又派人绕到井陉口山的背后。
韩信、陈馀分别指挥大军,在河边厮杀。韩信这一方的士兵,无路可退,只能向前冲,变得特别勇猛——反正是殊死搏斗了,那就无所顾忌了。
最后韩信取得胜利。
这就是背水一战的典故。体现了韩信的智慧。
第一,一个人面对“不得不死”的局面,要么自我了断,要么激发出巨大的求生欲望。
求生的欲望,是一个人极大的战斗力。愤怒、勇猛、不顾及生命安危、再也不同情对手......这样的想法,形成了战斗精神。
第二,置于死地而后生。每个人都有触底反弹的可能性。
人就像河流,到了 悬崖,也不退,就变成了瀑布。
很多人到了绝路,还折腾一番,就会绝处逢生。这也符合物极必反的道理。
事实上,在秦朝末年,类似的情况有很多。
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起来,以此要挟刘邦,服从命令。
刘邦一开始很痛苦,但是想到,不管怎么做,都无法挽回局面了,索性写信告诉项羽:“你把老父亲煮热了,也分给我一块肉。”刘邦的话,导致项羽反而不知道怎么办了。
可见,不给自己退路,那就是把“取舍”两个字,用到了极致。
舍去了,就非常彻底,内心不会再念叨了。决定了,就勇敢去做。
狭路相逢勇者胜。谁能够果断,谁就能够力量磅礴。
图片
02
看过古人的做法,再看今天的一些成功者。
湖北武汉的郑定龙,毕业于湖北大学英语系,从事翻译工作。
在父母眼里,他也算体面。
工作几年之后,他决定考研。但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把握,也怕父母反对。
考研的想法频繁冒出来,让他一咬牙,裸辞了,然后专注考研。
经过两年的努力,他考上了北大研究生,选择了法律专业。
被录取之后,他才告诉父母真相,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著名作家马伯庸,他在年轻的时候,在外企上班,工资不错,也被人羡慕。
他在工作之余,总是写小说。
一边写小说一边上班,让他非常疲惫。甚至有一次体检,被怀疑是得了癌症。
是选择上班,还是爱好?他一咬牙,就裸辞了,专注写文。辞职的时候,他是三十五岁,也老大不小了。
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十几天,就写出了《长安的荔枝》这样的畅销书。
对于命运,他说:“人生苦短,得把一件事做到极致。”
一个人同时做几件事,是做不好的。事情都会交叉,哪能左右逢源呢?
如果专注做一件事,并且这件事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,那就会成功。
很多人喜欢留退路,做多种方案,那就是在做一件主要事情的时候,也兼顾了很多杂活。难免会分心。
哲学家庄子说:“夫物,量无穷,时无止,分无常,终始无故。是故大知观于远近,故小而不寡,大而不多,知量无穷。”
任何一个大事件,都是很多小事组成的。如果每一件小事都要顾及,反而是疲惫不堪。如果选择“关键少数”,就好多了。
图片
03
《秘诀:度过人生的冬天》这本书中,有一个例子。
一个儿子,遇到了很多棘手的事情,不知道如何处理。
父亲告诉他:“把帽子扔过去啊。”
儿子不理解,愣了。
父亲又说:“面对一堵高墙,你过不去,就会犹豫不决。那么你先把帽子扔过去。接下来,你就会竭尽所能去把帽子要回来,你也就会翻过一堵墙。”
如果你读懂了这个例子,就知道怎么样才可以成为那个“不留退路”的人。
无非就是想办法,逼自己一把。并且逼着自己专心做一件事,专注一个目标,哪怕目标的可能性不够大。
正如刘墉说的:“所幸世界上有'逼迫’这件事,我们才可以超越自己,完成能力外的事。”
具体来说,建议你做三点,让自己成功。
第一,不要什么都准备充足,再去行动。而是一边准备一边行动。事情在准备的过程中,就会有眉目,让你兴趣很高。
第二,不要害怕失败,大不了重头再来。毕竟,我们做的事情,不是要命的事情。
第三,敢于和过去决断,别生活在经验中,成为墨守成规的。新的开始,让人畏惧,也让人超越;事后会让人欣慰。
很多人在一个起点,但是敢于挑战自己,专注目标的人,总是走得更远一些。
如果有一天,你很想干嘛,那就豁出去了。决心有多大,人生就多精彩。
外人说你孤注一掷,你其实是一锤定音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常用服务电话,建议收藏转发!
下一篇:没有了